“看什么都像人脸 我是不是生病了?”你有这感觉吗

请想象以下情境。

假设你是个原始部落的矫健猎手。在一次打猎中,你因追逐一头野鹿而与其他人走散。你追逐了很久很久,终于在黄昏的微光中制服了这头猎物。虽然疲惫,但你内心充满了胜利的喜悦,这么棒的战利品可以让你在同伴那里赢得尊敬,更重要的是,它可以吃好几顿。但是扛着这头鹿回去的路途却非常漫长,幸好月光还算明亮,你能辨认出回去的路。

你还要提防潜在的危险,因为你知道隔壁部族有几个让人讨厌的家伙,喜欢抢夺猎物,你还有过被合伙打劫的经历,痛苦而屈辱。走的同时,你四处张望,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突然!你脚步一顿,惊出些许冷汗,前边那棵树的中间,在月光下的映照下仿佛一张人脸!


图自网络

不,好像只是树上的小疙瘩。这次惊吓让你更加谨慎了起来。你谨慎地打量了下四周环境。等等!那边那棵树上真的有个人!应该是在睡觉!仔细确认了周围环境后,你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。不要吵醒他,你心里想着,愿我能平安地把猎物带回家。

想象之下让人觉得有点魂飞魄荡。在这危险四伏的世界里,迅速地检测到面孔并提取出其中的信息,是如此地重要!实际上人类在这方面正拥有非常强的能力。大多数人能在100ms内将面孔从其他物体中分离出来,而仅用200ms就能区分出熟悉的面孔与陌生人的面孔[1]。这种快速识别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。

可能有的同学要说了,这个大脑还是不行啊!怎么还会识别错呢?这正是我们今天关心的事情,人们似乎很容易从没有生命的图案中识别出面孔?

比如下图,著名的火星上的 “人脸”


照片由美国“海盗一号”探测器拍摄于1976年

其中地表上出现的“硕大人头“引起轩然大波,激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想象,比如火星上曾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……当然,更高清的图像打破了种种猜测:


这里不过是一座石山

这个著名的例子之外,还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:


生活中常见的面孔图案 | 图自[1]

很容易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例子:


打火机表示很哇塞 | 图源网络


黄瓜也表示很赞 | 图源网络


井盖表示无所谓了 | 图自[6]


扫把:看我干嘛?| 图自[6]


连矿泉水瓶也露出会心的笑容 | 图自网络

除去这些颜色丰富的图案,简单的符号也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!最著名的当属颜文字:


生动形象的颜文字 | 图自[5]

似乎,只要有三个点,我们就能想象出一个特定表情的人脸?!一旦发现这一点,怎么感觉周围的各种东西都在用各式的眼神看自己……

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感受,你不是一个人!我们遇到的,是名为“面孔空想性错视”的有趣现象。现在我们可以来谈一谈,为什么人会错误识别呢?人作为社会性动物,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快速地识别其他个体的信息,比如年龄、种族等身份信息,情绪、关注点等心理状态信息。而对面孔的识别和加工,则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。如果对现代人来说这些识别是非常重要,对于祖先而言就是关乎生死了:在丛林中快速识别出猎物、快速识别出老虎等大型食肉动物,对于生存至关重要。

从这个角度上讲,我们必须对面孔敏感!即使这种敏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误判,但这些误判一般不会带来很坏的后果。而没能识别出来带来的后果才可能是非常严重的。可以认为,这种高敏感性带来的收益,远大于误判带来的代价[7]!。宁“杀错”,不放过!


面孔空想性错视的特性

进一步我们要问,这种错视是如何触发的?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?有趣的是,这种错视有很多好玩儿的特性,在心理学、神经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[1]。

大家对什么样的图案会引发这种错视进行了大量研究。容易想到,这种判断作为大脑的活动,我们便可以通过相关区域脑电信号的测量等手段将其量化来研究,极大地排除干扰因素。识别面孔的核心区域包括梭状回、枕下回和颞上沟。有没有信号来特异性地标志这种错视呢?幸运的是,这个信号是存在的[9],被称作N170,是在刺激呈现后170ms左右呈现的一种出现在枕颞区的一种脑电负成分,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大脑对面孔结构的编码!有这样一个特异性信号在,问题和研究手段也就明确得多。


提取信息的整体性

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,只要有三个点就很容易想象成面孔。影响是否触发面孔空想性错视的首要因素,正是图案本身的清晰度,以及与真实面孔的结构相似度。严格的实验研究发现[8],沿中轴线对称的图案更容易被检测出面孔。图案中若出现与周围亮度差异比较大且左右对称的点时,有很大可能被视为眼睛。也即,整体的类面孔结构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。

如果这种结构被扭曲乃至倒置,则N170成分大都与看见普通图案无差异。一个著名的例子是Arcimboldo风格图:


Arcimboldo风格图

这样呈现时更难被识别为面孔,看起来仅是一堆水果。


Arcimboldo风格图

反过来呈现就容易被特异性识别,触发面孔特异性成分N170。也即倒置将会破坏大脑所熟悉的面孔整体结构。


自上而下影响

当然啦!大家很快可能会发现,如果带着“这里有一张面孔”的心理预设或者说先验条件去看图片,当然会更容易看出面孔。也即自上而下的期待与想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。比如,当被试被告知图片中有一半存在面孔时,即使是随机的噪音图片,被试也会将一部分识别为存在面孔。


汉字被当作面孔文字双关字来研究自上而下的影响 | 图自[10]

研究发现,面孔启动条件下,双关图更容易识别为面孔,而文字启动条件下,双关图更多被识别为文字。再举一个例子:


藏着很多人脸的眼力图 | 图自网络

如果不告诉你上图中藏着很多人脸,我们第一眼看上去可能注意不到。如果告诉你上图中足足有13张面孔,那我们可能一下子看出很多。这样的图网络上还有很多。


情绪影响

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难以一一列举。值得关注的是,实验发现,诱发焦虑、恐惧等情绪将增强人对面孔的检测[11]。这一点也再次说明面孔的识别与应对潜在的威胁息息相关。这点也让小编感受深刻,小时候晚上一个人走夜路害怕就感觉看哪里都是人。

有点诡异恐怖的图片,恐惧时看完更恐惧 | 图自网络

在此小编温馨提示,如果晚上一个人在家感到孤独,可以先看个惊悚恐怖的电影,然后把灯关上,房间里就到处是人啦。

一些有趣的相关效应

经过以上内容,我们对面孔空想性错视就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,这与人的大脑进行面孔检测的过程相关。但是,只是判断出面孔是否存在还不够!距离我们所说的识别身份、情绪等信息还差很远。目前普遍认为,面孔检测和面孔识别是两个过程[1]。面孔检测是发现面孔的存在,而面孔识别则需要进一步的精细分析来将一张面孔区别于另外一张。只有当图案被识别为面孔后,面孔识别才会进一步工作,这样也能节约面孔识别所需要的认知资源。

这里就可以提一下脸盲症啦!脸盲症,又叫面孔失认症,就是在面孔识别这一步出现问题。也就是说,患者能识别出人脸,但是却很难区分不同的人脸。

不得不说,大脑建立的一整套模式非常行之有效。大脑这么尽职尽责,让人忍不住想来捉弄一下它。

针对大脑的特性,人们发现很多相关的效应。经过以上的了解,如下的效应也很容易理解。

恐怖谷效应

先来几张图感受一下

像又不那么像人类的机器人

图自网络

下方点击展开,图片可能引起不适,谨慎观看

恐怖谷效应在1970年被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,该效应旨在描述对非人但相似的机器人或者玩偶,在相似度变化时,人类的好感度变化。当非人的物体被赋予一些人类的特征时,我们会产生好感。但是当该非人物体与人类非常相似又不完全相似时,人们会感到反感不适。

恐怖谷效应 | 图自[12]

这个效应并不难理解。一方面,这种“熟悉但又带着点陌生”中的未知部分与日常经验相悖,可能暗藏着欺骗和危险,让人们感到恐惧;另一方面,这与大脑中对健康人体的模板相冲突,表明对象可能是病态的、受到损害的,在人的移情作用下,就产生了不适。

事实上,这种效应在婴幼儿那里也存在。有实验这样设计:给婴幼儿看三张图:母亲的照片、陌生人的照片、两者合成的图片。婴幼儿则最愿意看母亲的照片,其次是陌生人的照片,最后才是合成的照片[12]。

撒切尔效应

撒切尔夫人正常照片(左)经过调整并倒置的照片(右)| 图自网络

这个效应又称为面孔倒置效应。正如前边提到的,人们对倒置的面孔的检测分析能力远弱于正常情形。对于上图,两张图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但是如果你把手机倒过来以正着观察第二张图,会发现其实照片的眼睛和嘴巴经过了调整而甚至有点惊悚!而这种调整在倒着看时很难察觉出来!

这种“难以察觉”可以帮我们一定程度上感受脸盲症

脸型差距不大的面孔,倒置 | 图自[4]

怎么样这样看是不是没啥区别,或许脸盲症看面孔时就是这个感受。然而正着看就很容易区分开来:

脸型差距不大的面孔 | 图自[4]

合成效应

关于大脑识别人脸时关注整体性这一特质,还有著名的合成效应(composite effect)[2]。

这个效应是说,如果截取你熟悉的人的图像一部分,与其他人拼接在一起,将使得识别这两个人的身份变得困难。而一旦分开来看,你可能很快识别出来。

奥巴马(上)威尔史密斯(下)| 图自[3]

这有力地说明了人脑在面部识别时的整体策略。

还有很多其他的有趣现象,比如跨种族效应,人对自己种族面孔的识别能力更强,而对其他种族就要差些,这个小编看欧美电影的时候有体会。还有面孔适应现象,长时间注视一个面孔后,对类似面孔的敏感性会降低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检索。

结语

本文我们从面孔空想性错视出发,讲述了人脑进行面孔检测的特性。这种错视是大脑“宁错杀,不放过”原则下的结果,这种策略对人识别各种情况至关重要。检测到面孔后,大脑还将进行面孔识别来进一步地区分一张张面孔,共同构成我们的面孔知觉。很多有趣的效应比如撒切尔效应、合成效应,都是大脑相关特性导致的结果。

相关的研究促进了面孔认知在心理学、神经科学方面的理解。当然啦,掌握这些规律对于设计更好的视觉作品(电影、动画)也很有帮助,乃至对商业外形设计上也有指导意义,比如电风扇、冰箱、汽车等等电器外形的设计。此外,没有这些特质,我们也很难有这么丰富多彩好玩儿的表情包和颜文字体系!


推荐阅读